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老年痴呆症父亲最后的日子>>读后感(共14篇)

黎八件

【简介】感谢网友“黎八件”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老年痴呆症父亲最后的日子>>读后感(共14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老年痴呆症父亲最后的日子>>读后感

一篇<<老年痴呆症父亲最后的日子>>读后感

篇2:父亲最后的日子诗歌

就像一盏将即将燃尽的油灯

时而清醒时而梦呓

过着不知是白天还是黑夜的生活

但父亲讲卫生的习惯把住院的.日子贯穿

始终坚持自己上厕所

每天都要泡泡脚

父亲清醒时最最牵挂的还是娘亲

虽然这个有点木讷的男人

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

用八十块娶上一个村花做老婆

心底一度的傲娇

但父亲从来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西去的前几天对我和弟弟交代的

始终是对母亲要如何关怀备至的话

从娘的脾气到居住的所有小细节

又从娘的喜好到小毛病的医治良方

父亲牵挂的还有一家子的亲情

他始终认为长子如父长女似母

他把孝道和亲情

用嘱托的方式放进他的生命之重里

我打心底问自己

这是我粗大条平凡一生的父亲吗

遗憾的是这些体恤话

不曾当母亲的面说半句

我想这大抵是大多普通人的爱情

一个暖暖冬日的下午

父亲对我娘说他晚餐想吃年糕

我着急火燎的下班

赶到地道的南苑三弄打了包

送到永康第一人民医院九楼

父亲有别于往日没有食欲的样子

居然把整碗年糕

无异于常人般的扫了精光

何曾想那是回光返照的最后晚餐

我暗自庆幸父亲食欲的好转

把医生随时料理后事的吩咐置之度外

那一夜除了做产的大妹

…… 此处隐藏17651字 ……

作者汪曾祺曾在这里待了八年。他说“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我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可见其对作者的影响,和对更多名作家的影响。

纵观全书,作者花了最大篇幅30页来写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包括20页,沈先生的为人,及10页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怎么上课为师的。我有被触动到。其中汪曾祺对沈从文先生的评价“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我也颇有感触。这主要涉及他的为人和教学。

一、沈先生对一切的美都跟人联系起来,把他理解为人的创作,太惊人了,太不可思议了等。创作要求学生“贴着人物来写”。不一定要精美,不一定要哲理,这对汪曾祺先生也有了创作启发。

二、沈先生对后进生帮助很大,他稍微看到有些学生有进步,有创作苗头,就会帮助他们去发稿子,文章介绍,他不知道贴了多少邮费,其中提及为了省邮费,把稿子四边裁剪了。那时候大家都穷困潦倒,有时候连饭都是赊的,幸得学校附近的店家都比较照顾西南联大的学生,不止能赊账吃饭,有时候还借钱给他们看电影(在我理解真的很大度,厚爱联大学生)

三、沈先生改作文和上课风格。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他布置作文不支持命题。自由创作,并且有时候评语比学生作文还要长;针对有些学生对作品,他经常将中外名篇拿给学生分享。所以经常看见他带着一大摞书籍资料到教室上课。(如此认真对待学生的创作,甚为钦佩触动,这一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并得到提高),文章提到“老一辈作家大都是“执笔则为文”,不论写什么,哪怕是写一个便条,都是当一个'作品'来写的一这样才能随时锻炼文笔”,比如我记得有个章节,写了一个同学在烟盒上写的几行字,被同班同学拿来发挥发表成论文了,(内心挺震撼。我也准备了各种形式的随身笔记本,但并没有这么多才思,写得更多的是工作任务,看来可以多捕捉自己对生活对教育的感触,及时写下来)

沈从文先生还有其他值得学习的,这里不再赘述。

除了对老师的浓墨重彩描写,从这本书中,作者还传达了同窗或者也可以说那个年代的青年学生及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举例佐之,比如躲航空炮,还带着最贵重的书,茶馆泡茶泡一天的书,以及特别提及地质系的学生毕业后到七十多岁还在工作,从他们选择这个专业开始,他们就是不谋权贵的,最后他的同学大都在70多岁还在工作,他们离而不退,退而不休,他们要么还在做着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导师指导论文,要么还在做着科研。他们拒绝过听鸟养花,优游终老的日子。汪曾祺感慨到:“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多好的知识分子呀!”

另外全书字里行间,以及篇末专门章节,无不透露出作者对昆明这座城市深深的热爱,从教育,到吃,住,行等,就一个菌类作者就写得很细致,名字繁多,有的中看不中吃,有的中吃不中看等等,比如昆明的雨,昆明的人,连一位老人都能写得非常细腻。能体会到作者尽管穷,但极其享受的心境,可用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来形容了。联系我们现在生活如此富足,我们反倒总是充当剁手族,买买买不停。相形见绌,精神世界的贫乏也许让我们希望通过物质来满足。该是让精神食粮来拯救灵魂的时候了。学而无憾,教而无憾。

相关图文

相关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