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设计 > 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设计(共18篇)

Lelelee

【简介】感谢网友“Lelelee”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设计(共18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设计

精选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6―48页的“相遇问题”,是在学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内容,情节、数量关系比以前学的内容复杂。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抓住题目中主要的数量关系,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要紧紧地抓住对“速度”、“相遇时间”、“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通过可逆性改编、变化题目中情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及综合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突破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如“速度和”、“相向”、“相遇”、“同时”等。可以通过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了,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情节,并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准备题的作用,运用旧知识迁移,学会新知识。过去学习过一个物体走完一段路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它的特点是由两个物体同走一段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二、设计理念:

…… 此处隐藏30972字 ……

试一试,试着让学生列出两种方程,如:

32x+32×7=480,480-32x=32×7

四、体验

相遇问题中求速度的应用题,列方程解比较简便。列方程解求速度、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五、作业

练一练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演示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不仅掌握了应用题的两种解答方法,而且明白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学生学习需要经历亲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切实的感受,感受越深,理解数学知识。

相关图文

相关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