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合集12篇)

tt

【简介】感谢网友“tt”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共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浅谈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

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黄”。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23岁进士及第后,在叶县(今属河南)、太和(今属江西)等地做了的低级官员。这段时期内的黄诗比较关注社会现实,如《流民叹》、《和谢公定征南谣》等,抨击时弊相当尖锐。元丰八年(1085)旧党执政后,黄庭坚来到汴京任职于馆阁,参加编写《神宗实录》,自此成为苏轼的密友,常与苏轼等人唱和,诗的内容则以书斋生活为主。从哲宗绍圣元年(1094)开始,旧党重又失势,黄庭坚也受到迫害,先后被贬谪到黔州(今四川彭水)、戎州(今四川宜宾),最后卒于荒远的宜州(今属广西)贬所。黄庭坚被贬的直接原因是《神宗实录》引起的文字狱。惊悸之余,黄庭坚作诗较少,内容则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黄庭坚始终被人看作旧党,其实他虽然在政治上追随苏轼,但并未积极参加新旧党争,他一生的心血主要倾注在诗歌和书法创作上。

…… 此处隐藏26393字 ……

纪昀《书山谷集后》说黄庭坚的七言古诗:“离奇孤矫,骨瘦而韵远,格高而力壮。”这一首诗,从整体看,是“离奇孤矫”;从前半看,是“骨瘦而韵远”;从后半看,是“格高而力壮”。《昭昧詹言》评该诗的起四句是“奇思奇句”,“山矾”句是“奇句”,结句是“遒老”,也有见地。文学作品,千变万化,有以统一、调和为美的,也有以不统一、不调和为美的。从不统一、不调和中看出它的统一和调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关键之一。能够掌握这个关键,就可以从该诗的不统一、不调和中看出它的参差变幻之美。陆游《赠应秀才》诗说“文章切忌参死句”,把问题看得太简单,看得太死,往往就会走上“参死句”的道路,对佳作失之交臂。

篇11:舒婷的简介及她的诗歌艺术风格

1、生平: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篇12:舒婷的简介及她的诗歌艺术风格

舒婷擅长表现人的情感的曲折和复杂性。她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单一的。其中,包含着因时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等影响、制约而产生的多种复杂因素的纠结。这种感情冲突,有时表现为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实现的艰难之间的矛盾;有时表现为意识到的历史责任与是否有力量承担的矛盾;有时则表现为“自我”二重性的冲突。《中秋夜》中,诗中讲话人坚定表示:“道路已经选择,/没有蔷薇花,/并不曾后悔过。”历史责任感排除了对“花朝月夕”的流连和眷恋。然而,感情和心理上的矛盾并没有消失,以至靠这种理性的自觉,也难以抑制:“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尽管明白,/生命应当完全献出去,/留多少给自己/就有多少忧愁。”不过,她的复杂的心理矛盾所产生的忧伤,是明亮的忧伤。这是由于这种情感,是建立在“人类善良天性”的信任上,是为“理想的太阳”所照耀的。

舒婷的诗歌艺术,有一个变化过程:从感情直接倾泻,到逐渐重视用具体诗歌意象,来凝定激荡奔流的情感。她早期的诗,表达上缺乏节制,有些比喻,有些形象,也有陈旧感。但在捕捉、传达曲折、变化的`情感的细微之处上,却充分表现了她的敏感和细致。她常常运用假设、让步、转折的句式,来凸现这种感情的复杂。八十年代以后,在诗的凝练、意象的独创性和丰富的内涵等方面的追求上,都取得明显的成绩。在《惠安女子》、《神女峰》等诗中,更纯熟地表现了从客观生活中提炼诗歌意象的方法,并继续运用她的以特殊句式表达复杂感情的手段,使她的诗中独有的既忧伤痛苦,又美丽光辉,同时也有些许沉思的激情,得到更有含蓄性的展现。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相关图文

相关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