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适合3到12岁孩子的读物分类(共3篇)

乌叶Naiguei

【简介】感谢网友“乌叶Naiguei”参与投稿,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适合3到12岁孩子的读物分类(共3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适合3到12岁孩子的读物分类

适合3到12岁孩子的读物分类

图画书与幻想童话时期(3-6岁)

阅读特点:3-6岁是语言、阅读理解力迅速发展期,孩子读图能力远远高于对文字的敏感度。这时适合读容易模仿的儿歌和有一定情节、单纯而有趣的绘本故事。篇幅不宜过长。除了听故事,还应该给3-6岁的孩子扮演故事角色的机会,或者玩相关的游戏,加深其对故事的理解。

阅读内容:绘本和短小的童话。

阅读方式:亲子共读。亲子共同看图画,讲故事,做游戏。在共读中增强亲子交流,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经典推荐:《疯狂星期二》、《蚯蚓的日记》、《小绿狼》、《小老鼠和大老虎》、《亲爱的小鱼》、葛翠琳童话精选系列等。

形象思维时期(小学1-2年级)

阅读特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处在形象思维的阶段,喜欢借助声音、线条、色彩来了解世界,开始加大文字书阅读。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15-20分钟),喜欢短小的故事和充满想象的书籍。

阅读内容:短小的故事、美丽的'童话等文字较少而充满想象的书籍。

阅读方式:独立阅读的意识开始萌发,喜欢大声读、表演。借助读书卡片记录自己的阅读收获,根据所读内容表演童话剧等多样的形式能让孩子的阅读兴趣大增,幼教之友《3-12岁孩子适合读物分类》。

…… 此处隐藏2377字 ……

但是我们现在学校中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变成了为完成父母、老师的任务而学,处于一种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报考大学不是以自己的兴趣和志愿为依据,而是以考试的分数为依据。摸底考试分数高,就报考重点大学;摸底考试分数不高,就报一般院校。这样的情况怎么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一位华裔美国中学生喜欢数学,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修学高难的课程,并通过明尼苏达大学的数学先修课程考试。到高中二年级他就开始根据自己的爱好在网上选择将来要报考的学校及其各种信息,最终选择了10所大学。我国现在的中学生很少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

兴趣往往从好奇心发展而来,父母和幼儿园的老师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尽量回答儿童的问题,不要对儿童的提问不耐烦。在小学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勇敢地提问。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苏霍姆林斯基常常用阅读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有一个学生不爱学习,他就陪他读书,读到有趣的地方,就说我有事,你自己读吧。学生自己读下去,慢慢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活动最容易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一名学生最不爱写作文,但一次放风筝后,他写了放风筝的故事,写到开始风筝老放不上去,后来在风筝下面加上两条纸条,风筝就放得很高。老师觉得他描写得很真实细致,给他这篇作文评了满分。学生很高兴,并从此对作文感兴趣了,越写越好。

学生为本

前不久,一位精通外语的老同志告诉我,我国文件中常用“受教育者”这个词,他说这个词在国外早已不用了,通常是用“学习者”这个词。这反映了对教育的理解和观念。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习者自己学习、自己体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信念。

一位在美国读书的华裔学生写了本书《我在美国上中学》,其中提到初中一年级的艺术课。老师说:“这个学期学习传统的和现代的绘画艺术。我不会讲著名艺术家的知识,而是让你们自己去调查研究这些艺术家,找出他们的代表作品,找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介绍他们的代表作品与他们的流派,然后给我们全班同学做一个报告与表演。”下课后同学就选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第一位同学汤姆选的是达・芬奇,他介绍了达・芬奇的生平、代表作品、风格,然后老师向同学布置作业,用达・芬奇现实主义的方法画旁边的同学。

我国的教育要在学生主体地位这个问题上来一个根本转变。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总是用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其实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很强的,他们自己能解决很多问题。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崔校长告诉我一个故事,他说他上中学时,有一天老师要到县里开会,课就让他来上。当时他很忐忑,但认真准备了就去上了。结果同学很欢迎,说比老师讲得还好。他当校长以后,发现有些老师对,有些课讲得不透。他就想起自己的经历,于是提出教学改革,老师少讲,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来讲,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在广西玉林听过几堂用有效课堂模式设计的课,发现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的积极性都很高。学生分小组自己梳理知识点,编制知识树,然后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个个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学习气氛很热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学习对课文理解得深,知识记得牢,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批判能力。

作者:顾明远,我国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相关图文

相关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