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精选6篇)

离休女高中生

【简介】感谢网友“离休女高中生”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三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共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三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 能力目标

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

【典题引路】

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答案及解析   C(例句和C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A、到B、比D、在)

【知识积累】

1、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胡龁( hé  )    无以,则王(wàng )乎     彼恶(wū )知之

褊( biǎn )小     予忖度(  cǔn duó)之    便嬖( pián  bì )不足使令于前

莅(  lì   )中国   商贾(gǔ )皆藏于市     吾惛( hūn   )不能进于是矣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shàn )    殆( dài )有甚焉

2、 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        以 通 已, 止

王说                说 通 悦 , 高兴

刑于寡妻            刑 通 型 , 做榜样

盖亦反其本矣        盖 通 盍 , 何不      反 通 返

可得闻与            与 通 欤   语气词

是罔民也            罔 通 网 , 这里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皆欲赴愬于王        愬 通 诉 , 跑来申诉

无不为已            已 通 矣 , 表示确定语气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 通 途

3、 古今异义

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所以:……的`原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用来推及到

至于兄弟                    至于:到了

…… 此处隐藏20674字 ……

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再说,孟子的这一番言说,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来了。

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

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 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

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的。所谓能破才能立,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敢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

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乐点。

3、典范的语言,是学习上的一大重点,关键在于吸收。

相关图文

相关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