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从“备教材”到“备学生” 一(精选6篇)

闫毛毛

【简介】感谢网友“闫毛毛”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了从“备教材”到“备学生” 一(共6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从“备教材”到“备学生” 一

从“备教材”到“备学生” 一

《西沙渔人》是小学四年级语文S版的一篇课文。教学设计时,徐敏老师考虑到学生对“西沙渔人”很陌生,于是想了很多办法,如播放录像,试图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凭经验她认为班上学生对一无所知的“西沙渔人”一定会有许多疑问。可出乎她的预料,当常规性地讲了课文内容后,学生没有多大反应,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

这一“闷”,引起了徐老师的反思,教研组的老师也凑在一起探究起学生对课文教学不感兴趣的原因。他们发现关键在于教学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导入新课空洞,从中国说到西沙群岛,谈到捕鲨鱼,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在这种单纯的“我说你听”的氛围中,他们当然无从提问。

徐老师立即调整了教学方案,从“备教材”转为“备学生”。上第二堂课时,她先让学生就“你怎样看待‘西沙渔人’的捕鲨行为?”自由发表意见。学生中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课堂成为辩论赛场。这时,徐老师则通过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料,使学生渐渐明白捕鲨鱼是西沙渔人赖以生存的方式,可以捕,但又不能没有限度地捕杀,要考虑生态平衡。

评语:

…… 此处隐藏3347字 ……

篇6:备课,学生也是需要“备”的

备课,学生也是需要“备”的

备课,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新课标却对我们传统的备课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个老师,你是否意识到,学生也是需要“备”的。

学生,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主体,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知识经验的不同,其个性必然差异较大。因此,对于教师而言,用同一个教材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版本,且每一个版本都要适合不同的'学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教无定法”。

对于同时担任同年级各班教学内容的科任教师而言,每一节课内容都要重复几遍。我认为,对我们科任老师而言,每一遍教授都应该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因为学生不一样。

记得上学期,有一节五年级的自然课《怎样测定风的大小》,我提前设计了一套教法。第一次是给五(1)班上课。这是一个比较规矩的班,学生们比较内向,不爱发言。于是课完全按照我预定的计划程序进行,即:先研究风级→制作风向标→到操场测风向→总结。上得很平淡也很顺利。

第二个班是五(2)班,这是一个很活跃的班。刚上课的第一个问题就把我引向了新的教学方案。我问道:“风力的大小如何判断呢?”学生们回答:“测一测。”“对,应该先测一测。”于是在这个班,我根据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先制作风向标→下楼亲自观测风向→查找风级知识→总结风级规律。顺序换了,但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一个班的学习是先研究理论后实践证明,而第二个班的学习则是先实践后找规律。

可见,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键在于老师要掌握不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采取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法。

相关图文

相关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