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心得 > 其他教学心得

认知与情感-教学心得(通用14篇)

倦意斗士

【简介】感谢网友“倦意斗士”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知与情感-教学心得(共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认知与情感-教学心得

认知与情感-教学心得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中对教学目标作了详细的分类,有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但同时也指出,情感目标常常被“消蚀”掉。情感目标被消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无法根据情感目标评定学生的成绩;

第二,教师难以区分真诚的反应与只是为了取悦于教师的反应;

第三,情感目标实现起来较为缓慢。所以不少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时,常常像强调认知目标一个去强调情感目标,但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很快就把情感目标忽略掉了。

这种做法肯定是不合理的,我觉得这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的的关系,没有认识到情感目标对认知目标的促进作用。应该这样看待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间的关系,认知目标中始终具有情感目标的成分,情感目标总是带有认知成分。有时,认知目标是达到情感目标的手段;有时,情感目标是达到认知目标的手段;有时,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是同时实现的。

…… 此处隐藏18522字 ……

篇13:《盲童认知特点与教学》教学反思

人的记忆是受他在感知事物、现象时所采用的方式影响的。先天全盲儿童完全不能通过视觉感知事物,头脑中没有视觉形象,其记忆表象是以听觉为主的。他们对声音信号的记忆能力较强。许多盲人能长时间地记住见过一面的人说话声音的特征,若干年后还能再认。反映在教学中,一些盲童对于老师上课的口语、所学诗词、古文、数字的背诵,都显出较强的记忆能力。他们有时即使不理解也能机械的记住某些词、句,所以一定要经常检查他们是否正理解,而不能只看到他们口头回答的正确。当然,盲童听觉记忆的优势在学习中还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使他们多记住一些东西,有些内容他们既是不能理解或理解得不全面、不深入,也可以让他们记住以后在加深理解——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

盲童对触摸过或闻过、嗅过的东西也能较好的记住。苏联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盲人通过触摸专用地图,能够相当准确地再现出某个局部的地图。这说明盲人通过触摸能形成心理地图,在头脑中保持下来。不过多数盲人要形成较大范围、较复杂的心理地图是有困难的。

后天失明的盲童,在头脑中能保留一些失明前曾看过的形象,失明后也能再现。如谈到“高山、大海”,在头脑中能自然出现相应的视觉形象。盲童视觉形象保留的质量(是否清楚、完整,颜色如何)和数量、种类取决于失明的早晚与程度。一般来说,失明越早、越严重,视觉形象保留越差。就年龄而言,五岁是个关键期。五岁以前失明的,视觉形象极易消失;五岁以后失明,视觉形象有可能保留。盲童视觉形象保留的质量与数量,对其学习与生活非常重要。保留良好的视觉形象,可以为认知事物提供比较具体的参考框架。老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经常激发起其记忆中的视觉形象,一方面有助于理解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这些视觉形象长期保持,以免淡化、模糊、消失。

篇14:《盲童认知特点与教学》教学反思

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前者是人们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声音、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后者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盲童虽然没有或缺乏视觉形象的想象,但在触觉、听觉等形象的基础上,也能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盲童能根据课文、老师的语言描述,再造课文的意境或人物形象,也能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在头脑里形成某种境界。创造想象的成功例子也有很多,象法国盲人布莱尔创造盲文,俄罗斯盲人埃罗先科写出许多美丽的、充满丰富想象的童话,等等。

但是,不能否认,盲童的想象是有缺陷的。由于许多想象要以视觉形象想做基础,盲童形成再造想象比较困难,如难以想象出彩虹、闪电到底是什么样子。盲童的想象有时还带有个人的愿望和情绪色彩,甚至歪曲,例如把说话语气比较强硬的、要求严格的老师想象的面目可憎。教师应当理解他们想象的缺陷,注意帮助他们丰富积累各种形象,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其想象力。

相关图文

相关专题

推荐文章